中国画长卷
中国画长卷

盘古开天地

据《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故天去地九万里”,描述了宇宙初始状态及盘古创世过程。盘古用斧劈开混沌,身体化为山川河流,体现了昆仑中国神的牺牲精神与自然起源观。

×

昆仑山

古籍《山海经》《淮南子》中给昆仑的定位为:天帝下都、万神之乡。作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区别于西方神话,昆仑山上的中国神仙舍己利民,改造天地,构筑美好家园,堪称劳模。

×

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五色石象征: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平衡法则,女娲补天也象征中华文明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

×

西王母

《山海经》载,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掌瘟疫、刑杀,居住在昆仑山,后演化为长生神。神话中有诸多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药的记载,寄托着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

×

伏羲画卦

《周易·系辞》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八卦的本质为乾(天)、坤(地)、震(雷)等八种自然现象符号化。象征着中华先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归纳。

×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对此,可以解读为中华文明的上古部族首领,为寻找宜居地测绘日照轨迹的悲壮尝试,也代表了中华文化中昆仑神祇“一人为众”的牺牲精神。

×

后羿射日

《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羿上射十日,中其九日。”象征着对于旱灾的观察。即使在生产力落后的上古时代,中华文明就形成了改造自然、实现“环球同冷暖”舒适人居环境的长远目标。

×

燧人氏取火

《拾遗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燧人氏象征着中华文明学会利用自然去改造自然,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逐步向文明生活演化,也进入了中华文明家文化的妊娠期。

×

精卫填海

《山海经》载:“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不以自身为小,不以东海为大,这份寄寓于神话中的精神,展现出中华先人征服改造自然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愿望。

×

大禹治水

《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公而忘私、因势利导、科学创新、以人为本,大禹治水精神可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千年之后,故宫最大的和田玉雕即“大禹治水”。

×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率子孙叩石垦壤。”通过一则古人对交通不便的改造抗争故事,传递了人定胜天的理念,也蕴含了中华民族“功成不必在我”、接续奋斗的伟大精神。

×

旧时医疗

1949年,新疆仅有54家医疗机构、696张病床,平均每万人仅拥有1.6张病床和0.19名医生。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城镇,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仅30岁。这段历史数据为今天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鲜明对照。

×

旧时交通

解放前,新疆的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现代交通几乎空白,没有一寸铁路,仅有的几条简易公路总长不过3000多公里。全疆仅有几百辆破旧汽车,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全靠骆驼、骡马等畜力。从内地到新疆,要么绕道国外经西伯利亚铁路,要么就得颠簸数月才能抵达。

×

旧时工业

昔日,新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虽有数百家工业企业,但绝大多数是私人手工作坊,设备简陋,仅能生产原煤、皮革等初级产品。官办厂矿仅14家,职工不足1100人。在全国统计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新疆仅能生产5种,工业产值不足亿元,可谓一穷二白。

×

旧时教育

昔日,新疆教育事业极为落后,绝大多数民众都是文盲。全区仅有一所高等学校——新疆学院,在校学生仅300余人;中学仅9所,在校生不足3000人;小学生不到20万人,且多集中于城市。广大牧区儿童几乎无法上学,导致文盲率高达90%以上。

×

解放军凯歌进新疆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1949年10月,10万人民解放军战士就是唱着这首王震作词、王洛宾作曲的战歌,浩浩荡荡地向新疆大进军。在全军指战员的共同努力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到1950年1月20日前,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全疆各地。

×

医疗进步

在党中央关心关怀下,新疆大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经过70年发展,新疆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岁。

×

水利灌溉

经过70年,新疆水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0多年前诞生的地下水利奇迹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地下运河”;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锁千年水患、润万亩良田,被誉为“新疆三峡工程”;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最大坝高247米,创造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建设世界纪录。

×

沙漠公路

新疆第一条沙漠公路是从轮台县到民丰县,北起轮南,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公路全长566公里。1995年9月,建成通车,它是世界首条穿越流动沙漠腹地的等级公路,两侧植72-78米宽防护林。

×

环塔铁路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逆天合围”,终结且末、民丰等5县不通火车历史,和田至乌鲁木齐时间从数天缩至24小时。环线总长2712公里,由和若铁路、格库铁路、南疆铁路闭合而成,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

×

天山胜利隧道

天山胜利隧道作为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全长22.13公里,海拔3000米,穿越天山山脉,将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车程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施工区跨越16个地质断裂带,5年内记录1500余次地震,最低温达-41.5℃(低于南极科考站)。

×

电网动脉

环塔工程,即环绕塔里木盆地一周的电网大动脉,由9个750千伏变电站+1个开关站(环塔工程的“智能枢纽”)支起。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中国最大750千伏超高压环网,覆盖南疆五地州10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九分之一。

×

探月工程

在距离祖国首都5000公里的西北荒漠深处,坐落着一座深空测控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以前端工程师秦星为代表的工作者们,时刻在岗,重视每一个细节,确保卫星数据顺利接收和传输。

×

环塔工程

2025年7月,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至此,历时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合龙”。环塔工程的建成投运,既打通新疆内部供电“最后一公里”,又串联起外送通道“主动脉”。

×

沙漠锁边

40多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不断进行拓荒沙海、利用草方格防沙绿化、种植沙漠玫瑰……最终给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目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

安居工程

为解决城乡居民住房抗震问题,自2004年起,新疆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在“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理念的贯彻落实下,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抗震安居房经受住了强震的严峻考验,无一倒塌。

×

新疆“新鲜”

依托天山、昆仑山冰川融水(水温常年保持4-18℃)和坎儿井地下冷泉,新疆持续推动发展生态网箱养殖与陆基工厂化养殖。2025年上半年新疆水产品总量超7万吨,其中三文鱼产量突破5000吨,同比增长30%。

×

现代农业

在和田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了万亩现代化温室大棚,年亩产量达5000公斤。2024年,和田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亩产超500公斤。在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现代化智能蔬菜大棚的产品不断从高原销往平原。

×

商贸物流

2024年,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办,当年中欧(中亚)班列过境新疆1.64万列,同比增长14%;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国际客运航线已通达全球17个国家、21个城市;新疆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新增企业8500余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4家,分别比设立之初增长46.18%、77.59%,进出口额达到1899.75亿元、占全疆的43.7%。

×

昆仑群英像

“神州处处有昆仑”,昆仑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陈祥榕、拉齐尼·巴依卡等为代表的英雄和广大新疆人民继承了昆仑山精神内核,以“舍己利民”为使命,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将昆仑神话中的很多场景变成了现实。

×
提示:点击金色标记点查看详情
位置: 0px, 0px
正在加载长卷图片...